专栏 | 一座城市为什么需要书店?
编者按///
2013年前后,传统书店因客流少、收入低而陷入“关店潮”。许多书店不得不转型升级,复合化的网红书店由此替代掉墨守陈规的传统书店,书店从1.0进入2.0时代,一时间,众多复合型网红书店相继崛起。
然而,2019年疫情的到来,实体书店再次陷入举步维艰的困境,在资本市场对实体书店热情减退、电商兴起、疫情的重重压制之下,许多实体书店不得不再次面临关店的处境。
那么,实体书店还有存在的必要吗?
在走访全球多地实体书店后,知名作家张朴以亲身感受为我们解答他心目中书店之于城市的意义。
插上诗意的翅膀
近日,拥有3000+书店的成都再度迎来一所独具现代建筑审美风格的新书店:位于兴隆湖的中信书店。被媒体贴上了“成都最美治愈系书店”、“成都水下书店”等标签的中信书店,带给我无限期待。正如建筑本身散发出的一种现代抽象魅力一样,它仿佛为正在高速发展的成都城南插上了诗意的翅膀。
兴隆湖中信书店 / 摄影:存在建筑 - 建筑摄影
中信书店由MUDA慕达建筑事务所设计。从建筑外观来看,它凸显了本地建筑事务所和植根于本地的建筑师蕴含的“国际”视野。这份“国际”视野在书店的设计问世不久就获得了肯定:书店设计曾经摘得美国Architizer A+Awards设计大奖-大众评审奖、伦敦设计奖金奖以及WAF China优秀作品奖。在众多所谓的“国际”视野中,最让我信服的是书店建筑所延宕出的建筑观点: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与互动。
兴隆湖中信书店 / 摄影:形在空间摄影
十几年前,我在挪威读书的时候,曾游览过隐藏在挪威山谷与森林中的一些著名现代建筑。我在北欧探访这些建筑,2010年初受《城市画报》之邀在奥斯陆采访冰岛建筑设计师Dagur Eggertsson和芬兰建筑设计师Sami Rintala(二人在挪威成立了建筑事务所:Rintala Eggertsson )。
采访间隙,我获得了一种现代建筑的哲学思考。北欧的建筑设计大都奉行和追求一种建筑哲思:建筑需要和自然进行互动,建筑应该全方位地呼应自然;反过来,一座建筑,它不能扰乱了其所在环境的节奏,而是成为环境与自然相对应的一个元素。
冰岛建筑设计师 Dagur Eggertsson 和芬兰建筑设计师 Sami Rintala / 图片由张朴提供
回溯这份当年的收获,我觉得兴隆湖为中信书店带来了一个天然的装饰背景,因为有了这片湖水,这家书店变得如此灵动,带来一份“天外”之意,让人浮想联翩。
远眺这家书店,那一片倾斜而下、舒展如羽翅的屋顶像是被放大了的落叶或者羽毛,那也许就是建筑师倾心打造的一个自然符号,它塑造起了一个诗意手势,轻轻一挥,为兴隆湖的自然绿意带来了一次曼妙回响。
细看书店的标志性屋顶,鱼鳞一样排布的材料也让人联想到了湖中的鱼,生态与自然环境必然为这座建筑带来灵感,而细细品味书香之余,也让人更珍惜通过建筑这一媒介,所获取的自然之味,以及书店建筑对于内心的修复功能。
兴隆湖中信书店 / 摄影:存在建筑 - 建筑摄影
踏入书店,书店与自然的呼应变得更为直观和可感。按照建筑师卢昀的话来讲:“人在室内的视野变得更加通透,坐于窗边完全没有横向龙骨的视线遮挡,室内与室外湖面、湖底景观的互动性也变得更好。”
正是以上的这些观感与激发出的回味,让我再度认为城市发展是离不开书店的。兴隆湖中信书店的出现,也印证了书店的无限可能性,无论是建筑所展现的审美与设计之光,还是书香里外的一种余韵,都让我觉得书店让一座城市变得柔软自持,充满个性。
兴隆湖中信书店 / 摄影:形在空间摄影
孤独灵魂的理想栖居地
印象中,城市里的书店往往可以成为一座城市的文艺地标,或者它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城市的包容度,理想性质与浪漫情怀。就像每一个造访旧金山的文艺游客,都要去拜访著名的城市之光独立书店(City Lights Booksellers & Publishers)一样,它自带光环,储藏着美国现代文学史上关于“垮掉一代”文学青年的太多激情与灵感。
走入这家经典书店,老旧楼梯与文学诗歌书籍一道营造出的烂漫,也激发着后来的文学青年们。城市之光独立书店让旧金山显示了一份亲和与关怀的力量。书店由此也成为了自由、平等与先锋理念的一个代表场所。
旧金山城市之光独立书店 / 图片由张朴提供
至于大名鼎鼎的巴黎莎士比亚书店,就不再累述了。但我此前在翻译欧内斯特·海明威的《流动的盛宴》的时候,发现:巴黎莎士比亚书店的原址其实并不在现在的塞纳河边,而是在巴黎六区。
正是因为创办人西尔维亚·毕奇(Sylvia Beach)的慷慨,让当年那些旅居在巴黎,穷困拮据但内心渴望成为文学创作者的人们(比如海明威)拥有了一座心灵的图书馆。莎士比亚书店所形成的文学聚合力量似乎已经超越了书店本身,甚至跨越了时光,让它成为持续发光的巴黎文艺地标之一。
巴黎莎士比亚书店 / 图片由张朴提供
社交媒体时代,传统书店的经营面临更大的挑战。2020年疫情肆虐,纽约经典书店Strand Bookstore (思存书店)曾传出即将关闭停业的消息。Strand第三代传人,书店老板南希·巴斯-怀登在社交媒体发布求援声明,“过去的93年,我们挺过了大萧条、两次世界大战、仓储式大书店、电子书和网络书店的影响,我们是这条‘书店一条街’上唯一幸存至今的实体书店。但在新冠疫情下,书店人流量大减,店内活动停办,游客寥寥无几,我们无法生存。”南希·巴斯-怀登的声明引发了纽约和世界各地爱书人的极大震动,大家纷纷前去书店购书,希望以一己之力帮助Strand渡过难关。
思存书店见证了纽约这座城市的文化起伏与城市嬗变。一座城市就应该有这样一家书店,它仿佛和这座城市同呼吸共命运,它无时无刻不和时代的脉搏与城市的人情冷暖一起跳动着。
纽约思存书店 / 图片由张朴提供
回到成都,它已享有了“中国书店之都”的美誉。当下的城市书店,在功能以及与城市发展所形成的互动上为我们带来了多样的体验。书店不仅仅让我们可以买到图书,汲取知识与灵感,它们也是先锋艺术的实验场所、是画廊,也可以是文化活动的举办地。它们更像是一个又一个收藏理想与人文情怀的场所,让那些在城市生活中疲惫不堪的灵魂得到及时的慰藉。因此,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中的人,是如此需要书店的。
本文作者
张朴
作家、翻译。挪威奥斯陆大学媒体学硕士,曾在伦敦BBC中文部,美国驻华使馆工作,已出版《孤独要趁好时光》,《香港的前后时光》(内地与港台版),《而我只想去巴黎》,译著《流动的盛宴》等书。开设微信公众号:张朴好时光。
·
关于“一筑一事签约撰稿人计划”
作为专注“建筑与生活方式”的内容平台,一筑一事正式开启内容共建与多元化的“签约撰稿人”计划,期待借此链接深耕于不同领域、拥有独到见解的撰稿人,为他们提供自由的创作空间、优质的传播平台、专业的编辑指导和活跃的社群交流,并为读者呈现更有趣有料的优质内容。
* 合作联系:hh@zsstudio.net
💡
添加「一筑一事」
ZS·小筑理微信号:zsstudio-info
欢迎添加“ZS·小筑理”👆
加入一筑一事读者群
抢特别福利 / 分享城市灵感 / 发现志趣同好
主编:牧之、鹤鹤
编辑:慧莹
撰文:张朴
摄影:见图注
校对:昨山
设计:阿嘞